当前位置: 利盈集团>>学院新闻>>正文

省级媒体专题报道利盈官方app前辈学者孔孚先生诗文书论集出版


2020年07月18日 15:55  点击:[]

1B269

7月18日,《山东商报》A15版“领读·主打”栏目发表了《<孔孚诗文书论集>出版 把孔孚留给历史、传递给世界和未来》,邀请了《孔孚诗文书论集》两位编者——孔孚之女孔德铮、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张丽军,对孔孚其人及作品进行对话与解读。

报道原文如下。

《孔孚诗文书论集》出版把孔孚留给历史、传递给世界和未来

95F4

4A53

嘉宾:孔德铮 1954年3月生。先后曾任济南二十六中、六十五中、五中物理教师。1998年辞职前往南方谋职。出版过“中国人”杂志。曾任职旅游巴士公司。 张丽军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;茅盾文学奖评委、山东散文学会副会长;山东省第四批齐鲁文化英才,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二届客座研究员,山东省首批、第二批签约文艺评论家。迄今已出版著作6部。在《文学评论》等报刊发表论文200余篇。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,获省部级奖励9项。

孔孚,原名孔令桓,字笑白。著名山水诗人。1925年生于山东曲阜。先后在《大众日报》、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(简称山师)工作,从事中国新诗研究。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。1997年4月27日病逝。著有诗集《山水清音》《山水灵音》《孔孚山水诗选》,诗论集《远龙之扪》等。孔孚诗歌清新、深邃、空灵,得到众多读者喜爱。

2020年,历经3年筹备、整理、编写,《孔孚诗文书论集》正式出版,包括《孔孚研究论文集》《孔孚诗文》《孔孚诗论》《孔孚往来书信集》和《孔孚书法集》五册,对研究孔孚其人及其作品有重要意义。近日,记者邀请孔孚之女孔德铮、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张丽军两位编者,对孔孚其人及作品进行对话与解读。

以文化人,以德润身

记者:首先,请两位编者先评价下孔孚的一生?

孔德铮:孔孚一生最大的长处,是他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。在认定的目标下,全力以赴,兢兢业业,从不浪费自己的生命。

比如,当他在诗歌创作中明确了“减法”“用无”“抟虚宇宙”的创作之路后,非常严苛地对自己的诗一减再减。如《春日远眺佛慧山》原诗四句:“佛头/青了/一颅的智慧/生出芽儿了吧”。后来他砍去第二节,只留“佛头/青了”。《大漠落日》整体用减,仅有两个字:“圆/寂”。如此用减,是为了体验老子那句:“为道日损,损之又损,以至于无为,无为而无不为”。但减到“无”的极限,他清楚知道,自己失去了很多读者。老朋友孙敬轩叔叔对他当头棒喝:“你走过了头!把必要的感性形象和感情成分都减掉了,让人难以理解,失去了诗意!”他非常敬重的诗人公木先生也来信说:“同意陈炎君的观点,若用减之风普及了,就失去了光芒”。但我父亲认为,自己是在做“无不为”的“实验”,“未来的读者,不会满足于作者写出来的一二三。我看问题的视点是站在宇宙的高度,一下子把非本质的东西全都忽略了,我只寻觅拨动读者感情那根心弦的那个点。一旦读者的心被打动,启动了灵觉,就会参与二度创造,天马行空,其创造力是无穷的!

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父亲因手术切去了大片肋骨。发着低烧的他,用近一个月时间,跪着、趴着,写下了80余幅字,完成了他从“书艺”向“书道”转换的心愿。父亲的一生献给了他最爱、也最擅长的诗与书。王尔碑先生曾说我父亲:“你好像永远生活在一片净土,不受外界任何干扰,简直是玉石之人!”

此外,了解我父亲的人都说:“孔孚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,但他有个温暖的家,是不幸中的大幸!”

张丽军:实事求是的说,2006年,我到山师工作的时候,孔孚先生已经去世了,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。但我跟很多山师的老先生交往时,都听他们谈起过孔孚,从而感慨万千。

从他们口中,我了解到孔孚是一位非常独特的人。一方面,他有一颗赤子之心,他不喜欢束缚,喜欢自由自在。同样,对文学艺术,他充满热爱之情,但他还有着一颗对现实生活敏锐的观察和追问之心。有位在政府工作的朋友曾说,孔孚生前每次见到他,都会追问一些关于社会现状和社会发展的问题。而他对生活、对社会的关注和热爱,正体现出他赤子之心的另一个维度,即有一个博大的胸怀。

另一方面,孔孚是一位非常自信的人,他了解自身的价值。我曾听宋遂良老师讲,孔孚的书法从来不卖,一般也不主动送人。但孔孚有次说,他的字如果要卖,就卖500万。因为他要把钱拿去建一座图书馆。我听后特别感动,这就是孔孚啊,一个内心极大的人,他又是这样一个独特的人,从不重复自己,一个独一无二的人。

记者:您认为孔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?

张丽军: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,孔孚是有其独特贡献的。我认为,这种贡献体现在他是中国当代新山水诗的创造者,是接续中国传统山水诗、田园诗艺术风格的当代诗人。

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成就是非常高的,那么当代中国人如何写作山水诗,如何延续这种中国传统的自然美学呢?孔孚从山水诗的创作中领悟出一套简而又简的诗歌创作观,神龙见首不见尾,一套新的诗歌理论,这是一种独特的贡献。

此外,孔孚的散文同样精彩。遗憾的是,孔孚的散文数量不多。孔孚散文的那份灵性,他对自然的敬畏,与自然的对话,可以说是他是中国版的梭罗,有很高的生态人文价值。

推动“孔孚研究”走向世界

记者:能请您谈谈《孔孚往来书信集》中书信整理的过程和您对于其中印象深刻的书信吗?

孔德铮:编选书信集,是一个非常费时间和精力的工程。要先把所有的来信,一封封的分人,分类。我买来60页装的资料册,每封信装进一页塑料夹里,最后用了八大册,四小册还没装完,摞起来约一米高。钱钟书、杨绛及女儿钱媛代笔的信有十多封。辛冠洁、王尔碑、刘强、忆明珠等先生的来信,分别都有四五十封。还有全国各地慕名求学的来信,至今我也没统计出到底有多少封。

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挑选出最终的100封信。每个不同的人,字体截然不同。我又要辨识,制作成电子版。我的朋友、同学、学生以及我哥哥的朋友们,都伸出援手,才最终搞定。到了出版社,每封信又都要求作者授权,这是尊重知识产权的大事情。但写信人大部分已去世,如何授权?多亏了万能的朋友圈,求到了60封信的授权书,只能忍痛割爱另外40封信。

有位名为章瀚先生来信,说他找遍了大小书店,都买不到孔孚诗集。问诗人,何处觅清音!何处觅清音!何处觅清音!一连三个叹号,可见求书若渴。我本想发出此信后能找到这位先生,送上诗集一套。但得不到授权,发不出这信,难觅这位先生。……

发出来的这60封信中,很多封信都令我印象深刻。特别是唐晓渡先生那封信,写了《诗刊》要发表孔孚与忆明珠往来通信的事情。我如看电影一样的想起了当年父亲给忆明珠先生改诗,信要发出时母亲极力反对的情形。从来没对父亲大声说话的母亲,为了这件事大发雷霆。当时明珠先生是诗坛名家,我父亲才刚刚发诗不久。给名人改诗,我母亲说“班门弄斧”“不自量力”“好为人师”“屡教不改”等,什么难听的话都用上了,并扣下这封信不准发出。

父亲口头上听了母亲的话,却阳奉阴违,偷偷地抄写了一遍,贴上邮票塞入邮筒寄出。随后又惴惴不安的等了一个多月,才等来了明珠先生回信。原来明珠先生外出云游,一直没见到那信,见信后大为赞赏,即刻回信。还把此事告诉晓渡先生,说:“文坛上多的是相互捧场,用心为别人改诗,才是真朋友。”后来两人推心置腹,书信往来,我处留有明珠先生来信50余封。

再有印象深刻的,是我母亲写给我父亲的便条。为了不打扰父亲工作,我父母经常用便条沟通交流。需要查的典故,需要办的事情,父亲多是写成1、2、3交给我母亲;我母亲也常把她的资料、意见,写成便条放在父亲的书桌上。但过后随手就扔掉了。所幸这张夹在书中的便条保留下来。三寸纸条,记录了一篇文章都难以说尽的内容。……

记者:您认为整理、出版此套《孔孚诗文书论集》的意义是什么?

张丽军:这是一套关于孔孚研究最全面,也是最新的作品集。其中,很多资料是从来没有对外呈现出来过的,这是对孔孚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推进。

其次,当下,我们对孔孚这个人的价值,他的意义,挖掘的还不够。作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新山水诗诗人,他独特的诗歌创作、诗歌理论,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建设,都有重要价值。这套书将有力地推进中国当代文学在新时代的发展,并提供诸多有益的精神体系和价值意义。

同时,孔孚的诗歌、诗论,不仅是当代中国人的思想和文学盛宴,也是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我们要将这套书向海外进行传播,如举办孔孚国际研讨会,输出国际版权等,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当代中国最优秀的新山水诗人的作品。目前,有一些项目我们正在联系、进行中,我们也期待有一天,孔孚可以从山东走到当代中国人的心里去,走到世界文化交流的前列中。

刊于2020年7月18日《山东商报》A15版“领读·主打”

链接地址:

《<孔孚诗文书论集>出版 把孔孚留给历史、传递给世界和未来》

关闭